人類從很久之前就已開始跑步,但是擁有保護及推進力的現代跑鞋直到1970年代才發展出來。所以在人類的演進史中很大部份的時間,跑步者不是赤腳跑,就是穿著極少功能的鞋類,例如涼鞋或是軟皮鞋,與現代跑鞋做相比,鞋跟更小,緩衝性更小。
有研究為瞭解在現代跑鞋發明以前,跑者對於腳與地面接觸時所產生的衝擊是如何作出對策的。研究展示了習慣性赤足耐力跑者在後腳跟落下前會將前腳掌先著地(前腳掌著地),但是有時也會使用中足先著地的方式,或者是使用不太常見的後跟先著地。相比之下習慣性穿鞋的跑者大多都是以後腳跟著地,這原因是得益於現代跑鞋的鞋跟抬高及緩衝提升。
就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表明,就算在較硬的表面上,赤腳跑步者使用前腳著地所產生的衝擊力相較於穿鞋跑步者後跟著地的衝擊力來的小。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著地足部更彎曲,在衝擊過程中腳踝更順從,從而減少了與地面衝擊的身體的有效質量。
當人類赤腳或穿著最少的鞋子跑步時,前足和中足步態可能更常見,並且可以保護腳和下肢免受現在大部分跑步者所經歷的一些與撞擊相關的傷害。減少與地面碰撞的物體的有效質量。
參考文獻: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1174278_Foot_strike_patterns_and_collision_forces_in_habitually_barefoot_versus_shod_runners
MS-013[赤足與穿鞋跑者足部觸地模式及衝擊力] —蔡宏義